专辑简介:
这部专辑由德国指挥家伯恩哈德·福克(Bernhard Forck)带领柏林音乐厅室内乐团(The Akademie für Alte Musik Berlin)共同演绎贝多芬和梅于尔的管弦乐作品,以及凯鲁比尼的序曲。这张专辑是一个对乐迷的机会,让大家发现凯鲁比尼的音乐是多么清楚地预示着贝多芬的音乐,而梅于尔的交响曲是对德国作曲家用法国的方式有所回应。
指挥家简介:
伯恩哈德·福克(Bernhard Forck)是一名德国的小提琴家、指挥家。他曾在柏林音乐学院乐团与埃伯哈德·菲尔茨(Eberhard Feltz)教授学习小提琴。从1986年到1991年,他是柏林交响乐团的成员。在他的学习期间,他开始对巴洛克小提琴感兴趣,并与英格丽德·塞弗特(Ingrid Seiffert)、凯瑟琳·麦金托什(Catherine Mackintosh)和尼古劳斯·哈农考特(Nikolaus Harnoncourt)学习。自1984年以来伯恩哈德·福克一直是柏林音乐学院乐团的成员和首席小提琴手。他在柏林的音乐生活中也很活跃,他参加自己的音乐会,并参加里斯-卡马乔的清唱剧音乐会,以及勒内·雅各布斯的国家歌剧院的巴洛克歌剧。
乐团简介:
柏林音乐厅室内乐团(The Akademie für Alte Musik Berlin)成立于1982年,乐团在诞生之初即已具备了超高的艺术水准,成为世界领先的早期乐器演奏团。从纽约到东京,从伦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,柏林音乐厅室内乐团广泛地活跃在世界各大舞台上。乐团每年举办超过100场演出,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售出了超过一百万张CD,是一支在艺术和商业上都非常成功的管弦乐队。乐团的唱片包揽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典唱片奖,如格莱美奖、戛纳古典奖、留声机奖等。2014年,乐团获得了回声古典(Echo Classic)音乐奖。
专辑简介:
柏林古典音乐学院以亨德尔最开始的六首大协奏曲开始了他们的《亨德尔三部曲》。亨德尔的协奏曲最初是为吸引人的英国清唱剧表演而设计的,后来很快成为巴洛克时期最吸引人的管弦乐曲而闻名。1739年在伦敦,在他的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时,亨德尔向极为受欢迎的科雷利协奏曲致敬,同时证明了他精通融合了他那个时代的所有音乐风格。柏林音乐学院的演奏者在他们的首席演奏家伯恩哈德·福尔克的带领下,展示了为什么许多人认为他们是当今最好的巴洛克组合。
艺术家简介:
柏林古典音乐学院(Akademie für Alte Musik Berlin)是1982年在东柏林成立的德国室内乐团。每年,阿卡马斯都会举办100场音乐会,从小型室内乐到欧洲音乐中心的大型交响乐,以及亚洲、北美和南美的巡回演出。
作曲家简介:
乔治·弗里德里希·亨德尔(George Friedrich Handel,1685年2月23日-1759年4月14日)英籍德国作曲家。
亨德尔生于德国哈勒(Halle, S),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,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。因爱世俗音乐,于1703年迁居汉堡,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。1706年后,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,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。代表作有《阿尔米拉》、《哈利路亚》等。
专辑简介:
柏林音乐学院以亨德尔最开始的六首大协奏曲开始了他们的《亨德尔三部曲》。亨德尔的协奏曲最初是为吸引人的英国清唱剧表演而设计的,后来很快成为巴洛克时期最吸引人的管弦乐曲而闻名。1739年在伦敦,在他的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时,亨德尔向极为受欢迎的科雷利协奏曲致敬,同时证明了他精通融合了他那个时代的所有音乐风格。柏林音乐学院的演奏者在他们的首席演奏家伯恩哈德·福尔克的带领下,展示了为什么许多人认为他们是当今最好的巴洛克组合。
艺术家简介:
柏林古典音乐学院(Akademie für Alte Musik Berlin)是1982年在东柏林成立的德国室内乐团。每年,阿卡马斯都会举办100场音乐会,从小型室内乐到欧洲音乐中心的大型交响乐,以及亚洲、北美和南美的巡回演出。
作曲家简介:
乔治·弗里德里希·亨德尔(George Friedrich Handel,1685年2月23日-1759年4月14日)英籍德国作曲家。
亨德尔生于德国哈勒(Halle, S),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,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。因爱世俗音乐,于1703年迁居汉堡,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。1706年后,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,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。代表作有《阿尔米拉》、《哈利路亚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