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uno Walter

暂无描述

 全选 
Hi-Res | FLAC | 192kHz/24bit 6首单曲
专辑简介: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,虽然还带有降B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D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痕迹,但这部作品表明了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有了新的发展。与前两部作品相比,第三协奏曲规模变大,技术更为精湛,表现的幅度以及艺术性都有飞速的进展,因而颇引人注目。此曲第一次强烈地展示了莫扎特独有的风格。例如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对话式的特点,重用管乐器等,都十分明显。此曲也具有浓厚的法国色彩。例如第二乐章的慢板,可以说是直接来自于当时著名的法国协奏曲的徐缓乐章;此外像终乐章,几乎就是一部法国式的作品,而第一乐章单纯明快的旋律,同样与法国有直接的关系。这部作品是当今被演奏最多的十大小提琴作品之一。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,K. 218,是莫扎特于1775年10月在萨尔茨堡创作完成的。当时只有19岁的他,一口气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协奏曲。其中本曲和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相距不足一个月,所以无论在结构和风格上都有很多类同之处。亦因此,它虽然是莫扎特一首较为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,但却比第三和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关注度要小。 艺术家简介: 布鲁诺·瓦尔特(Bruno Walter,1876年9月15日-1962年2月17日),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,钢琴家。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;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;1922年后,活跃于柏林、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;1933年后,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、法;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,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;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,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;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,被誉为“莫扎特专家”。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、勃拉姆斯、马勒的作品;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。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(1913-1922)、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(1929-1934)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(1947-1949)。 齐诺·弗兰塞斯卡蒂(Zino Francescatti,1902年8月9日-1991年9月17日),生于法国马赛的弗朗西斯卡,出身于音乐世家。五岁时便展示了出众的音乐才华。1918年在马赛首度登台演出,此后便前往巴黎演奏,与作曲家拉威尔建立了友谊。在欧洲成名后,弗朗西斯卡蒂前往美国发展。由于他与大部分当代作曲家交好,因此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均有他首演,包括伯恩斯坦。他使用一把1727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“雄鹰”,琴音温暖优美。他被认为是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国小提琴家的顶尖人物,承袭了蒂博的地位,他也曾写下几首作品,均为小提琴曲。
¥148.00
Hi-Res | FLAC | 44.1kHz/24bit 5首单曲
专辑简介: 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894年,因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《复活》,故别名《复活交响曲》。创作历时六年,完成时马勒已三十四岁。1895年5月4日,在理查德·施特劳斯的指挥下,于柏林首演了前三个乐章,但反应不佳,乐评几乎全是抨击和谩骂。12月13日,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全曲五个乐章,不少乐评人亦拒不出席。马勒演出当天身体不适,演出后便晕倒,但反应却很成功。 事实上,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,为末乐章寻找适当的歌词,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。他曾博览群书,细读整本圣经,后来他崇拜的指挥家彪罗(Bülow)去世,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,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弗里德里希·克洛普施托克(Friedrich Klopstock)作词的《复活颂歌》,深受感动,并决定拿这首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。至于第二、三、四乐章,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,因此,全曲的重心也就在首尾两个乐章上。 艺术家简介: 布鲁诺·瓦尔特(Bruno Walter,1876年9月15日-1962年2月17日),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,钢琴家。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;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;1922年后,活跃于柏林、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;1933年后,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、法;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,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;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,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;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,被誉为“莫扎特专家”。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、勃拉姆斯、马勒的作品;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。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(1913-1922)、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(1929-1934)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(1947-1949)。 作曲家简介: 古斯塔夫·马勒(1860年7月7日-1911年5月18日),奥地利作曲家、指挥家。作为作曲家,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。马勒之后,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,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。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,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,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犹太身份而被禁止,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挥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广而得到复兴,其音乐价值方为人所周知。到如今,马勒的音乐甚为频繁地被演出,亦有无数其作品之录音发行。
¥128.00
Hi-Res | FLAC | 44.1kHz/24bit 8首单曲
专辑简介: C大调第一交响曲,作品21,是路德维希·范·贝多芬于1799年至1800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,也是他的首部交响曲。全曲虽多有不合常规之处,但仍是古典乐派风格,与海顿、莫札特的作品类似。不过其第三乐章已有了贝多芬诙谐曲的气质,为日后贝多芬特有风格的形成奠下了基础。 C小调第五交响曲,又名命运交响曲。贝多芬在1804年开始构思并动笔写这部交响曲,那时,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,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·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,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。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,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,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,他想要向命运、向大家证明,即使自己耳朵聋了,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。 艺术家简介: 布鲁诺·瓦尔特(Bruno Walter,1876年9月15日-1962年2月17日),著名德裔美籍指挥家,钢琴家。1901年被聘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;1913年至慕尼黑歌剧院任音乐指导;1922年后,活跃于柏林、莱比锡和萨尔兹堡音乐节;1933年后,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、法;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,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;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,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;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,被誉为“莫扎特专家”。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贝多芬、勃拉姆斯、马勒的作品;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。曾任巴伐利亚州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(1913-1922)、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(1929-1934)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(1947-1949)。
¥128.00
 全选